作者:林水来源:课堂内外小学段 (ID:ktnwxxd)
一位儿科医生曾遇到一位奇怪的病人。
一位妈妈带着7岁的女儿前来就诊。
女孩妈妈说,孩子一到周五就喊肚子疼,但他们去了好几家医院,看了好几位权威的专家,却都看不出她的身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妈妈刚刚说完,手中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。
看着拿起手机,起身离开的妈妈,女孩伸出双手想要抱住妈妈。
但妈妈走得太快,留给她的只是一个背影和一扇紧闭的房门。
看到这一幕的医生若有所思,他看着一脸沮丧的女孩轻声地问道:
“你肚子其实不疼对不对?”
女孩一脸震惊地看着医生,缓缓地点了点头,伤心地说:
“妈妈工作忙,周末总是加班,爸爸也是,每周都要出差,有时周末都不回家。 有一次我吃多了冰激凌肚子疼,结果那个周末他们都在家陪我。 虽然当时肚子疼死了,但是我真的好开心。”
女孩说完,妈妈回来了。
看着低着头,一脸害怕的女孩,医生语重心长地对女孩妈妈说:
“你们夫妻俩不如离婚吧! 周末都要加班,忙得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,让她活得跟个孤儿一样。 你女儿身体没有毛病,生病的是她的心啊……”
身体病了可以治,心病了却难医。
对孩子而言,父母的陪伴,是年幼的他们最想要的礼物。
得不到礼物的他们,总是用尽办法,甚至不惜伤害自己。
1
伤害孩子的不一定是刀
快克药业曾拍过一部微电影广告。
广告的内容很简单,对一群小朋友进行街头采访,问他们三个问题:
喜欢什么?不喜欢什么?以及为什么?
有说喜欢零食的,有说喜欢玩儿的……
每个人的答案都十分的可爱而率真,但有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却耐人寻味。
他说:
“我喜欢学习,不喜欢快克,因为吃了快克病很快就好了,爸爸妈妈就不能陪我了。”
广告结束时,荧幕上打出这样一句话:别让生病成为孩子留住你的借口。
虽然这只是一则广告,但小男孩的话和荧幕上那句广告词却让人难受不已。
一位网友留言说:“杀死孩子的不一定是刀。”
父母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而忙碌,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渴望的只是他们的一个拥抱,一顿早餐,一段有妈有爸的周末时光。
他们渴望着能够与父母谈天说地,能够跟父母说一说自己的小秘密,能够和父母
聊一聊自己的小心事。
当父母一次次将他们的小手推开时,殊不知也让他们离危险越来越近。
去年3月,8岁女孩琪琪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。
视频里说可以免费领游戏皮肤,心动的她拿出妈妈的手机扫了扫视频上的二维码。
但扫完二维码后却被告知,银行账号被冻结,如果半小时内没解封的话,银行卡号就会永久冻结或拘留三至十五天。
被吓坏的琪琪赶忙按照对方的指示,先后给对方转账2万元。
记者想不明白,小小年纪的她,为什么会对游戏如此痴迷。
当记者问她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时,她说:
“闲着没事打发时间。 在网上有人聊天,就不会很无聊。”
在孩子说出这些话时,不知道坐在一旁的妈妈和爸爸是何感受。
明明最亲的人就在身边,孩子却觉得无事可做,心中的话无人可说。
当孩子只能从陌生人甚至是网络寻找慰藉时,她也正与父母渐行渐远。
周国平在《爱与孤独》里写道:
“家里养的花自杀了,遗书写道:一生不愁吃穿,唯独缺少阳光和爱。”
养育孩子,仅仅只给他物质是不够的,精神上的匮乏,总有一天会将孩子逼上一条无法回头的绝路。
2
孩子身上的病
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病因
综艺《敞开心扉的少年》里,王禹然沉迷手机不可自拔,妈妈气得打他。
看着儿子痛苦的表情,妈妈心中不忍,默默地放下了掐着他肉的手。
没想到孩子却说:
“妈妈继续,掐完让我玩就行了。”
孩子的话惊呆了演播室里的嘉宾,一位嘉宾忍不住问道:
“他为什么宁愿忍受皮肉之苦,也要去跟爸爸妈妈做这个交易? 他有没有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获取你们的关注呢?”
听完妈妈恍然大悟。
夫妻俩平时工作都忙,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。
而妈妈的性格又格外的强势,每当孩子要跟她说些话时,她总是不耐烦地对孩子说“你别说”、“行了,你就听我的”。
妈妈的自我反思,触动了演播室另一边的王禹然。
他伤心地说:
“他们每次都忙,都不会给我做早餐。 有一天她喝醉了,说每天都给我做早餐……”
话还没说完,王禹然就泣不成声。
有时,孩子的叛逆只是因为心里藏了太多的心事:
年幼的他们最聪明,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的软肋; 年幼的他们最狠心,他们不惜伤害自己,只希望父母能够多看自己一眼; 年幼的他们也最执着,不论失败多少次,总也不肯放弃心中的执念。
孩子生病,总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病因。
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:
他们将刚出生的小猕猴从妈妈身边带走,放到实验室里。
在实验室里,有一只铁丝缠成的猕猴,这只猕猴冰冷且坚硬,但胸前挂着食之不尽的食物和水。
还有一只布做的猕猴,它很柔软,但没有食物。
心理学家观察发现,小猕猴始终跟布猕猴呆在一起,只有饿极了才会去铁丝猕猴那里吃食物。
在这种环境下,小猕猴渐渐长大,只是成年后的它冷漠、孤僻、不合群,甚至会残忍地虐待自己的孩子。
后来心理学家将布猕猴换成了一只会动的,他们发现跟会动的布猕猴一起长大的猕猴基本正常。
食物可以维持生命,但一个温暖的怀抱,才是孩子最渴望的。
而父母与孩子间爱的互动,则可以让孩子的心灵健康而阳光。
正如摩西奶奶所说:
“陪伴是最好的爱,可以抵挡世间所有的坚硬,温暖生命所有的岁月。”
3
陪伴,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
在一次采访中,拳王邹市明说:
“我最怕的不是打拳,而是给孩子打视频电话。”
每次视频,看着屏幕中的孩子,他总感到十分的亏欠。
邹市明的遗憾,何尝不是无数父母心中的遗憾。
人们常说:“放下工作养不起你,拿起工作陪不了你。”
但其实,孩子要的并不多,陪伴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。
1. 制订一个“家庭日”
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没有兄弟姐妹陪他玩耍,父母只能同时扮演家长和同伴的角色。
有个朋友就把每周的周日规定为“家庭日”,这一天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,大家一起活动。
为此,她极少在周末给女儿报课外班,一般都是让在周六上午把作业做完,下午去上舞蹈课,周日基本都是自由时间。
她和先生也都在上班时间尽量把工作做完,争取不在周末加班。
在女儿小学的六年里,他们“家庭日”活动的足迹遍布他们城市乃至周边省市的公园、植物园、科技馆、动物园、博物馆……
不仅让自己在工作之余收获了休闲快乐,亲子关系也一直非常融洽。
玩是孩子的天性,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可以让孩子尽情张扬个性,性格变得阳光开朗。
多年的经历让我发现: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时间玩,而是家长并不愿意在周末和孩子一起活动,因为这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。
我们为人父母,有义务、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。
养育孩子好比种庄稼,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要给予特定的养分,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地成长。
一些机会错失之后就永远无法弥补了,因为孩子成长稍纵即逝。
2. 利用好睡前黄金1小时
教育家米希尔·伯巴曾经说过:
“一天中亲子陪伴最高效的时间段,有一个便是晚上睡觉之前,这段时间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黄金期。”
很多父母在睡觉前,都喜欢躺在床上刷手机,不到闭上眼睛绝不放下,一天中最
美好的交流时刻就这样被浪费掉,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此时我们可以搂着孩子来次亲子共读。
如果家长一直把书籍当作最重要的营养品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们,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,还有精神的富足,内心的强大,开阔的视野。
也可以夸夸孩子。
鼓励孩子,是一种成本很低的教育投资。
无需耳提面命,不用费尽心力,父母只需用心关注孩子每日的言行就好了。
每天睡前夸一夸孩子,不会花父母多少功夫,却会成为孩子心中一股蓬勃的能量。
还可以借机教孩子学会规划。
每晚睡前,当孩子做好所有事情后,就问问他:
明天有没有什么计划? 明天要上什么课?都预习了吗? 有遇到什么困难吗?想到该怎么解决了吗? ……
这样,既能促进亲子关系,也能引导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。
3. 利用温馨的用餐时间
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,只有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,才有时间和孩子聊聊天。
因此,餐桌也就成了亲子互动的重要场地。
此时,我们可以短暂抛去工作、学习,就谈谈眼前的美食,分享一天中看到的或发生的各种趣事。
切记在用餐时,家长不要唠叨斥责孩子,以免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,也很影响孩子食欲。
有些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心情就很容易变得急躁,时不时就要批评呵斥孩子。
殊不知,你越吼,孩子越与你背道而驰。
缺乏耐心的陪伴,比没有陪伴更加伤害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,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,给孩子成长的空间,而不是凭情绪做事。
4
韩寒说:“其实我一直觉得所谓爱,就是陪伴,没太多别的。”
那些亲人陪伴在旁的时光,就是孩子最想要的幸福。
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里说:“所谓成功,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。”
评判父母成功的标准,并不是看他们给孩子留下了多少财富,也不是看他们给孩子提供了多么优越的生活,而是看他们将多少时间留给了自己的孩子。
时间,才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。
而这,也是孩子最想跟父母要的礼物。
点个「在看」,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治愈一生的陪伴。
作者:林水。本期内容转载自课堂内外小学段(ID: ktnwxxd)。
本期编辑:Y.T。
【在看】,让我们永不失联